年6月,正值*埔*校成立90周年,迎着初夏那股温润的江风,学校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身材高大挺拔,理了个利索的陆*装短发,身穿黑色的西装,眉眼间,特别像*埔*校的另一位故人。
他就是蒋介石的长曾孙—蒋友松,蒋家第四代成员。他看着洁白的牌坊上方悬挂着“陆**官学校”,后面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和高大的深棕色木门,这场景一如*校刚刚成立之初。
跟着讲解员慢慢走进学校,蒋友松发现:在这里,他听到了小时候培养下来的一些生活习惯;看到了一些出现在家中的老照片里的房间摆设。
虽然蒋友松从没在大陆生活过,但是在这里却找到了相似的规矩和场景,这交错的奇妙的感觉,不禁让他感慨万分。
参观*埔*校,回忆昔日家规
6月13日,蒋友松在众人的陪同下,到达了*埔*校。正值壮年的他,无论神情和外貌,都和蒋介石很相像,只是身形比蒋介石更壮,路人纷纷猜测,他是蒋介石的后人。
他们跟随着讲解员,走进了学校,学校有四排房舍和三条主要通道,房舍由走廊连通,分上下两层,深色的廊柱,纯白的墙面,每个房间都有通透的大窗户,既明亮又通风。
虽然这是旧址修复,真正的建筑已经在年遭日本战机炸毁了,但年的重建是按照“原位、原尺度、原面貌”的原则,换句话说蒋友松现在看到的*校,和原*校相差无几。
随后,他们一行人来到二楼,这里更多的是复原*埔*校的旧样。简单朴素、井井有条的学生宿舍、教师办公室、图书室……讲解员带领他们穿梭其中。
到了学生饭堂,这里复原了以前的陈设:室内放着十几张正方形餐桌,餐桌四边各放着两把木椅,一桌坐8个人,桌子正中放着陶瓷茶壶,鸡公碗,饭碗和竹筷子。两侧的门全部打开,光亮又凉爽。
讲解员介绍道:当时,*埔学生和长官一起吃饭,每当长官放下筷子,学生们也要马上放下筷子离开。蒋友松听完,若有所思,不禁说道:“家里规矩也这样,长辈放下筷子,我们就要结束就餐离开桌子”。
为什么会有种奇特的规矩呢?这其实是要培养学生严守纪律、服从指挥的观念。当时,*校学生来源复杂,文化程度不一,要让他们在短时间成长起来,除了繁重紧凑的课程之外,就是通过异常严格的时间管理来锻炼他们。
*埔学生何崇校回忆:早上一听到*号声,3分钟内必须完成起床、穿衣服、打绑腿;10分钟内要吃完早饭,但广州天气十分炎热,早上吃热乎乎的稀饭,“烫得大家嘴直歪”。
没想到,*埔*校这严格的规矩,漂洋过海,一直延续到蒋友松这一代。
随后,他们又来到校长室,蒋友松指着室内,和身边的人说道:“小时候家里就有这样的照片”,屋内的圆桌上,铺着当时流行的白色蕾丝桌布和一瓶盛开的花,房间深处的衣架上还挂着一件*绿色的外套和*帽。
最里头的办公桌也很独特,乍眼一看以为是钢琴,但实际上是一张叫“秘桌”的写字台,两侧都有扇形挡板,可以遮住别人的视线,防止偷看;当离开座位时,还从上侧把圆弧型的盖子拉下来,把书桌关上,保密机密文件。
墙上挂着第一期*埔*校的学生名录,姓名和籍贯都十分详细。讲解员介绍道:当时,*埔*校招生,校长蒋介石会亲自面试他们,问学员来这里的目的、志向等。
蒋友松一边走、慢慢地浏览,一边仔细地听讲解员的介绍。校本部一楼展示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有现存只有9张、最早期的毕业证—第一期学生潘学吟的毕业证,另外还有各种证件、文件、*服、日用品等历史物品。
还有一张照片,引起了蒋友松的注意,上面印了*埔*校开学典礼的情形,孙中山和蒋介石都出现在照片上。他停下脚步仔细观看,并在照片前留影。
参观结束后,蒋友松感慨良多,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埔*校,其中的场景和*规,却又似曾相识,让他回想起小时候的事情。不过,在蒋友松身上,已经看不到一点*人或者*客的影子了。
现在的他,更像是一名普通的游客,给人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
虽是蒋氏后人,却低调生活,远离*坛
大江东去,以蒋介石和蒋经国为核心的蒋氏一家,在台湾的*治影响力,从只手遮天到日渐凋零。到了蒋友松这一代,直言“不会从*”。
一直以来,蒋友松行事低调,除了必要的行程,他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和发表讲话。和同一辈的蒋友柏、蒋友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他的人生经历,则解释了他为何如此低调。
(一)一张*治目的的全家福
时间回到年,蒋家迎来新生命,他就是蒋友松,蒋经国的第一个男孙,蒋介石曾孙,蒋孝武和汪长诗的第二个孩子。全家上下不仅充满了迎接新生命的喜悦外,还暗暗打着*治算盘。
当时,蒋介石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外界的人都虎视眈眈,暗流涌动。怎样才能打消外界的各种疑虑?蒋家人想到一个办法:让蒋介石出现在镜头前。
于是,蒋家公布了那张经典的全家福:蒋介石坐在轮椅上,怀里抱着蒋友松;宋美龄坐在他身边;蒋经国站在另外一边,暗暗地扶着小婴儿;身后是一大群家人簇拥着。这四世同堂的画面,暗示着一切都很好。
的确,这张照片在短时间内帮他们实现了这个*治目的,让外界以为蒋介石还很健康,维持了蒋家在台湾地区的*治影响力。
但实际上呢,蒋介石已经病重,手臂的肌肉开始萎缩、没力气,很难稳稳地抱着小曾孙,全靠蒋经国在旁边扶着。谁能想到,蒋家能把一个小小的婴儿当成*治道具,把四世同堂的全家福当作烟雾弹。
不过,照片终归只是照片,不能扭转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两年以后,蒋介石还是在睡梦中去世,享年88岁。此后,蒋家的*治影响力开始出现松动。
(二)父母离婚,四处漂泊
转眼又过了好几年,蒋友松的母亲—汪长诗意外地提出了离婚。原来,两人本就性格不合,再加上蒋孝武花心又倔强,汪长诗甚至使出了向蒋经国告状这招,都没办法改变蒋孝武。她心灰意冷之下提出了离婚。
离婚后,汪长诗带着大女儿蒋友兰和小儿子蒋友松,辗转到了汪长诗成长的地方—瑞士,定居生活。事已至此,蒋孝武还是不为所动,还是蒋经国出面,辛辛苦苦把蒋友兰和蒋友松带回到台湾。
但是,两姐弟仿佛命中注定要像漂萍一样。没过几年,就“江南案”的波及,和父亲蒋孝武一样,去了新加坡生活,并在当地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学业。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不暴露身份,姐弟两分别化名为“汪琳”和“汪铭”,登记学生名册,很长一段时间里,同学们根本不知道他们是蒋介石的后人。
这个习惯还延续了很久,他说他刚到美国的时候,名片上都没有中文名字,就是不想让人知道他是蒋家后人。就连宋美龄也嘱咐他,要取个英文名字,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身世,以便在美国安心读书生活。
话说回来,蒋友松在新加坡高中华人学校毕业后,计划到瑞典求学。不过,他最后听从了大长辈宋美龄的意见,于年,赴美攻读经济学,并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硕士学位。
(三)蒋家的衰败与蒋友松的决定
在这段漂泊的日子里,其实整个蒋家也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
因为“江南案”的影响,蒋经国宣布不会安排蒋家人接班,这意味着蒋家第三代中最有力的接班人—蒋孝武的*治前路,彻底被封住了。到了年,蒋经国去世,蒋家在台湾的*治地位,不复往日。
更残酷的是,3年后,也就是年,蒋孝武因慢性胰腺炎在台湾病逝,年仅46岁,是蒋家第三代中最短命的男子。当时的蒋友松,还不满18岁。当他赴台奔丧的时候,各位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