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的饮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长年坚持的好习惯,竟让她吃出上百颗胆
TUhjnbcbe - 2024/8/24 18:05:00

在多种疾病高发的当下,养生一直是热门话题。上到七八十岁的老者,下到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都有不少养生人士。但在养生的道路上,有的人容易走偏,这不仅难以起到保持健康的作用,反而还可能招致疾病。

案例

长沙36岁的郑女士,因为听说肉吃太多不好,加上自己对身材要求比较严格,所以一直坚持吃素,一个月内可能只吃一两次肉食。

谁知体检时,郑女士被查出患有胆结石。更夸张的是,经过手术,医生从她的胆囊里取出了大约上百颗结石,着实让郑女士吓了一跳。

惊吓之余,郑女士也有些不解:明明自己长期吃素,怎么也会得胆结石?而且这么多胆结石,为什么都没有任何症状?如果不是检查出来,是不是可以一直不管?今天,可可就来跟大家好好说说胆结石。

1

长期吃素

到底会不会诱发胆结石?

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卵磷脂、胆汁酸、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都是溶解在胆汁中的,就像盐溶于水一样,并且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如果平衡被打破,这些物质不能完全溶解,多出来的部分就会结晶析出,形成胆结石。比如:胆固醇过分饱和,就会结晶形成胆固醇结石;胆色素过分饱和,就会与钙结合形成胆色素钙结石。

那么,长期吃素,会不会打破这一平衡导致胆结石的发生?

从理论上来说,脂肪类食物能刺激人体产生胆囊收缩素,促进胆囊收缩、胆汁排泄。但如果您长期吃素,就没有足够的脂肪类食物刺激胆囊收缩,胆汁的排出就会减少,从而导致胆汁淤积,结石的风险就增大了。

尤其到了夏季,人体内水分大量流失,胆汁浓缩,长期素食者更易发生胆结石。

2

这些不良习惯

也是胆结石的危险因素

胆结石的发生,和日常习惯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1长期“三高”饮食

这里的“三高”饮食是指:高脂、高糖、高碳水。

长期高脂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就会超过身体负荷,从而易在胆囊中析出形成胆结石。除了肥肉、油炸食品等以外,还要警惕“假素菜”(如:油爆茄子、韭菜盒子等)、牛油果等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

长期高糖、高碳水饮食者,过多的热量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引起肥胖。而肥胖一方面会增加内源性胆固醇的产生(每增加10kg脂肪组织,胆固醇合成增加约mg);另一方面,肥胖者胆汁中磷脂和胆汁酸的含量也会改变,使得胆固醇更易过饱和析出,形成结石。

2长期不吃早饭

现代人普遍睡得晚,早上起不来,来不及吃早饭是常事,但这也容易增加胆结石风险。

胆囊的主要作用是储存和浓缩胆汁,晚上十几小时的储存和浓缩之后,胆汁浓度在早晨达到最高。如果此时正常进食早餐,胆囊就会排出胆汁帮助消化;但不吃早餐或早餐不规律,就增加了胆汁浓缩的时间,容易诱发结石。

大医生节目组的一位记者,有将近十年没有吃过早餐了,结果现场一检查发现,记者的胆囊壁粗糙、胆囊缩紧,可能存在炎症,功能已经出现了问题,以后很可能出现结石。

3餐后窝在沙发上

吃完饭后,很多人习惯窝在沙发上,此时身体呈蜷曲状态,腹腔内压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还会影响影响胆汁酸的重吸收,导致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久而久之,也可能诱发结石。

4久坐不动

久坐是上班族的常态,而长期久坐不动,胆囊肌肉的收缩能力也会变差,影响胆汁排出,从而易造成胆汁淤积,为胆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此外,雌激素对结石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怀孕、盲目补充雌激素等也可能增加胆结石风险;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容易影响脂质代谢,也易发生胆结石;肝硬化患者胆汁成分改变、胆囊收缩异常,患胆结石的概率也较高。

3

80%的胆结石患者无症状

但无症状≠无害

胆结石十分高发,几乎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胆结石,而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尤其40~50岁中年人较多见,女性的患病风险更是男性的2倍左右。

这其中,部分患者可能会有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厌食油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但调查研究显示,约70~80%左右的患者在发现胆结石时无症状,且在长达10~15年的随访期间,也只有15~25%的无症状患者有症状表现。

是不是没有症状就可以不管呢?其实不然,无症状≠无害。如果胆结石不积极处理,很可能诱发一系列严重问题。

1诱发胆囊癌

胆囊结石长时间刺激胆囊管壁或胆囊粘膜,容易诱发慢性炎症。而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癌的最强危险因素——炎症反复发作,可引起组织增生变成腺瘤,增加癌变的可能性。

据统计,约85%的癌变与胆囊结石有关,有胆囊结石的人比没有胆囊结石的人,患胆囊癌的几率高7倍;而且胆结石大于3cm,胆囊癌风险可增加30倍!

但胆囊癌起病较隐匿,大多数发现较晚,治疗效果很不理想,5年生存率甚至不到5%,堪称“癌症王中王”,因此结石患者即便没有症状也不要放松警惕。

2急性胆囊炎

结石会对胆囊产生机械摩擦,损伤胆囊粘膜;而胆囊在收缩过程中,也会压迫结石,阻塞胆囊管,诱发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表现为进食油腻或饱餐后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随右肩背部放射痛。严重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并发胆囊积脓、穿孔等,甚至危及生命。

3急性胆管炎

胆囊结石,尤其是较小的结石,可能会随着胆汁排泄进入胆总管,但要是刚好堵住了胆管,可引起胆管梗阻,导致胆道压力迅速升高,引起右上腹剧烈疼痛。

此时,一些细菌就可能进入胆道系统并释放毒素,诱发急性胆管炎,引起39℃以上高热,甚至可出现血压降低、昏迷休克等,危及生命。

如果胆管阻塞完全,胆道内细菌感染严重,则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急性化脓梗阻性胆管炎,出现顽固性的低血压、神志改变、过度亢奋等。而一旦胆道感染发生了循环和神志的改变,死亡率可高达70%。

4急性胰腺炎

在中国,60%的急性胰腺炎与胆石症有关。

这是由于胆囊和胰管在十二指肠乳头处汇合,共用一个出口,如果这个地方刚好被掉落的结石堵塞,就会造成胰管和胆管共同梗阻,使得胰液排泄障碍或胆汁进入胰腺,诱发胆源性胰腺炎。

胆源性胰腺炎可能表现为上腹正中或偏左处疼痛,并持续加重,同时伴随有恶心、呕吐、腹胀、黄疸等症状,严重时也可危及生命。

4

发现胆结石

一定要做手术吗?

手术是治疗胆结石的常用手段,但并非所有胆结石患者都需要手术。

部分患者可以考虑口服溶石药物,使结石表面的胆固醇慢慢溶解,让结石变小,随胆汁排出。但一般不主张患者自行排石,因为人体有很多螺旋瓣,可能卡住结石引起发炎,反而更危险。

而如果是以下几类胆结石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

①有胆绞痛症状:一般表现为饮食过饱或吃油腻物后,右上腹、中上腹、胸骨下等部位有强烈钝痛,可放射至背部(尤其是右肩胛骨),疼痛通常至少持续30分钟,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

②结石位置不好,容易堵塞胆管等。

③药物治疗无法改善,有破裂或是癌变风险者。

④除了结石,胆囊有其他病变者。

⑤胆囊结石直径大于1cm的患者。

⑥有胆囊癌家族史的患者。

至于手术治疗胆结石,是否需要摘除胆囊,需要医生判断,一般不建议过于积极地预防性切除。

对于需要切除胆囊的患者,也不用太担心,现在的手术创伤很小,术后一般也没有严重的并发症,短期内可能存在脂肪消化不良的情况,但等胆管扩张到代替胆囊发挥作用时,就会慢慢恢复正常。

5

预防胆结石

用好3种营养素

为了避免胆结石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危害,我们日常最基础的就是养成三餐规律、均衡饮食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肝胆B超检查。此外,以下几种物质也有助于预防胆结石的发生。

1适当摄入β-葡聚糖

β-葡聚糖能帮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辅助预防胆结石。美国研究显示,每天摄入3~4g的β-葡聚糖可使胆固醇下降8%。

青稞、大麦、燕麦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β-葡聚糖,其中燕麦含量更高,每g燕麦约含6~8gβ-葡聚糖,尤其生燕麦更佳。

2适当摄入抗性淀粉

抗性淀粉能刺激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增强胆固醇代谢,因而可预防胆结石的形成。同时,它也能减少脂质吸收与脂肪酸的合成,有效降低脂质含量,可预防脂肪肝的形成,保护肝脏健康,也有助于预防胆结石。

普通米饭放凉后,抗性淀粉就会大大增加,食用时加热即可。稍凉的红薯、土豆、玉米也是抗性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

3适当补充维生素C

维生素C能够抑制胆固醇在肝内转化为胆汁酸盐,使胆汁中胆汁酸盐的浓度下降,从而辅助预防胆结石。

新鲜的蔬菜水果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尤其青椒、白菜、冬枣、橘子、猕猴桃、柠檬等含量较高,日常可适当增加摄入。

(我是大医生官微)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年坚持的好习惯,竟让她吃出上百颗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