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为何反复发作?市一消化科医生的“第三只眼”让病因无处遁形上海交通医院
提起消化功能,
人们常津津乐道于
胃、肠、肝、胆等
日常耳熟能详的器官。
然而,老百姓对于
“胰腺”这个器官
却知之甚少。
胰腺,
位于身体的左中上腹,
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
它每天分泌近2L体积的胰液,
其中中含有丰富的消化酶,
可以帮助我们消化各种食物。
甚至在生活中,
很多人往往会“谈胰色变”。
因为一旦胰腺的功能发生障碍,
都会给身体带来极大的危害,
比如病情凶险、进展快速的
“急性胰腺炎”,
严重影响消化、吸收功能的
“慢性胰腺炎”,
甚至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胰腺肿瘤。
医院
消化科医生科普:
了解急性胰腺炎的危害,
以及超声内镜技术
在诊断不明原因、反复复发的
急性胰腺炎中的重要应用。
什么是急性胰腺炎?
胰腺合成并分泌各种消化酶(包括淀粉酶、蛋白酶及脂肪酶等)。当各种原因引起胰腺组织损伤时,导致原本用于消化食物的各种酶提前发挥作用,不消化食物,反而消化胰腺自身,这种“自相残杀”的行为引起的后果就是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经常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进展迅猛、治疗棘手,可引起肺、肾、心脏、肝脏等全身各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可以危及生命。
急性胰腺炎为何反复发作?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有许多原因,我国最常见的胰腺炎病因是胆源性胰腺炎。“不怕胆结石,就怕结石堵”。当胆结石在单管和胰管的末端会合在十二指肠的乳头处引起梗阻,胆胰管内的压力增高,就可引起胰酶异常激活,导致急性胰腺炎。另外,高甘油三酯血症、酒精、高钙血症、腹部外伤、暴饮暴食、药物因素等等均可能是引起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急性胰腺炎常需住院治疗,而医生也会想方设法探寻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但即便随着检查手段的改进,仍有将近15%-25%的患者无法找到确切病因,故医生常把这类患者人群归类为“不明原因的胰腺炎”。正因如此,医患无法有效的预防措施,导致这类人群中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的概率非常高。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会有其背后的罪魁祸首和病理生理的变化。那么这类所谓的“不明原因胰腺炎”或者“特发性胰腺炎”,到底其背后的“真凶”是什么呢?目前认为,这类原因不明的胰腺炎患者,很可能存在当前检查手段不能敏感谈及的病变,比如CT或者MRI不敏感的胆道微结石,或者患者本身解剖结构的发育异常,比如胰腺分裂、环状胰腺、胆胰管的汇流异常等等。
超声内镜:探究急性胰腺炎病因的“第三只眼”
超声内镜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极大开拓了消化科医生的视野,近年来已被称为消化科医生的“第三只眼睛”。
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und,EUS)是将内镜和超声相结合的消化道检查技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当内镜插入消化道后,在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病变的同时,利用内镜下的超声行实时扫描消化道及周围结构。
相比于常规的腹部B超,超声内镜技术探查胰腺具有天然的优势。因利用消化道自然腔道进行探查(胃壁紧邻胰腺),可有效避开腹壁脂肪、胃肠道气体等的干扰,而且能了解病变深度、起源,此外,还可通过穿刺、引流、注射及粒子种植等方法进行相关治疗。
近年来,消化科利用该技术对于“不明原因”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筛查,极大地提高了胰腺炎病因的诊断率。具体应用领域如:
超声内镜可有效扫查发现常规技术手段(经皮B超、CT或MRI)无法发现的阴性胆道结石、微结石,从而有效诊断被“遗漏”的胆源性胰腺炎,指导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避免该类患者急性胰腺炎复发;
超声内镜对于胰腺先天性发育异常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影响手段(高达95%以上),弥补了对于胰腺发育异常缺乏诊断工具的缺憾,并通过进一步胰管支架或胰管引流,有效缓解急性胰腺炎,避免再发;
超声内镜可明显提高对于胰腺“微小肿瘤”、早期肿瘤的诊断率。潜在的胰腺肿瘤是急性胰腺炎的可能病因之一,而目前对于胰腺肿瘤的早期诊断率仍不能令人满意。鉴于胰腺肿瘤常恶性程度高、生存期短等原因,早期发现胰腺肿瘤不仅是探寻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而且担负起早期“排雷“、挽救生命和家庭的重大使命。
对于重症坏死性胰腺炎存在胰腺周围积液的患者,可通过超声内镜诊断并进行穿刺引流治疗,减轻积液对于周围脏器的压迫、预防腹腔高压,减轻胰腺炎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从而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救治成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本文转载自.11.16《上海松江》
文/消化科倪建波
编辑整理/宣传及精神文明处
图/Grass.Z
原标题:《特色科普系列?
急性胰腺炎为何反复发作?市一消化科医生的“第三只眼”让病因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