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476503.html谈《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医院张喜奎教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行,上午好。今天上午我和大家讨论一下《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一个人是不是中医,最重要的是看他的临床思维是不是中医。如果这个人没有中医的临床思维,那么即使他用的是中药,他也不是中医。一个医者,正确地把握中医思维,掌握中医的辨治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有鉴于此,我想和大家就《伤寒论》的辨证体系进行一番梳理。我们知道,《伤寒论》建立了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理论框架和治疗法则,通俗来讲,《伤寒论》的整个理论框架、理论体系,就是六经辨证。
一、《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实质
何为六经呢?历代的争议是很多的。从古到今,六经有二十多种学说,包括经络说、六经分证说、气化说、经界说等。前段时间还有人发表文章,把六经分为三部分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把少阳和厥阴归为半表半里证,把少阴归为表证。我认为,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虽然争议归争议,但历代医家都达成了一种共识:六经是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对临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在探讨六经辨证实质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3个概念:病、证、症。
(一)明确“病”“证”“症”的概念
对于“病”来讲,是对某个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对这个病的本质性认识。“证”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的病理性概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的判断。病和证,一个讲的是疾病的基本规律,一个讲的是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症”讲的是“症状”,包括自觉的症状和他觉的体征,是机体有了病变所具体表现的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我们现在明白了病、证、症的关系,我们就知道病是疾病全过程的根本性矛盾;证是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证从属于病;症是病和证的表象,是确诊疾病、分析证候昀依据,也是判断疗效的依据。我们临床上治疗疾病,首先就要建立病、证、症三位一体的诊断标准。
(二)建立中医病、证、症的诊断标准
有好多人一讲到中医的最大特点,就说是辨证论治,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是不对的。我记得我读硕士的时候,就曾就辨证论治的不足及其弥补措施写了文章在《中国中医药报》连载六期。
我认为,单纯的提倡辨证论治是错误的。我讲一下其中的几个问题:第一.无症可辨。什么叫无症可辨呢?随着诊疗手段的发展,有好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疾病现在发现了,但是这个人没有症状。譬如说隐匿性肾炎,在体检的时候发现有蛋白尿、血尿,但你问这个患者有没有什么不舒服?他说没有,什么都正常,那你怎么辨呢?第二,证的不确切性。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患者是癌症晚期,假设他表现出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大便稀溏、纳差,那么我们辨为脾肾阳虚证。一个患者反复感冒1年,表现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大便稀溏、纳差,这又是什么证呢?也是脾肾阳虚证。从辨证论治角度来讲,这两个证是等同的,但是这两个患者的治疗一样吗?预后一样吗?很显然是不一样的。所以,单纯辨证论治就很容易出问题。
另外要注意的是,证和候是不一样的。我刚出的一本书《张喜奎伤寒论临证提要》里面就谈到了证和候的问题。证是内在的东西,候是外在表现。有同证同候的,有同证异候的。譬如同一个营卫不调,它可以表现为《伤寒论》原文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也可以表现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这两种表现一样不一样?当然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些是同证反候,证相同,但表现出来的候正好是相反的,这种情况我们应当注意。
《伤寒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变,是据变达常。所以,常证常法基本不讲,讲的是你不知道的东西。比如,真武汤证在《伤寒论》中有两条。大家都知道,真武汤证是什么证?阳虚水泛证。阳虚水泛的常见表现是什么?当然是水肿、怕冷。但《伤寒论》有没有给你讲常见的症状?没讲。我们见到一个人水肿.怕冷,谁都知道这是阳虚水泛证了。那么《伤寒论》讲的是什么?第一个是第82条,“心下悸,头眩,身相动,振振欲辟地”。这是个什么证?如果张仲景不告诉你是阳虚水泛证,估计80%的人都搞错。这个人有什么表现呢?心慌,有点头晕,肌肉跳动,站不稳,站着好像要摔倒了。张仲景告诉你这种表现叫阳虚水泛,泛在哪里?泛在肌肉、泛在筋脉。怎么办?用真武汤来治。第二个是第条,出现在少阴病,表现为“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我们今天一看腹痛、下利可能80%-90%的医生就想到气虚,想到了太阴。张仲景告诉你腹痛下利仍然有阳虚水泛。在《金匮要略》里边讲得很清楚,“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讲的是不是阳虚水泛?阳虚水泛泛在哪?泛在了肠道。怎么治?仍然是温阳利水。这也是张仲景“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的体现。同时,这一条又讲小便不利,又讲小便利,这是为什么呢?好多人讲《伤寒论》讲到这点就不讲了,为什么不讲?因为不好讲。为什么同一个证,有小便利,又有小便不利呢?同样都是阳虚水泛,肾关出现了问题。一种情况是关门常闭而不开,小便尿不下来;一种情况是关门常开而不闭,所以小便利。对于常开而不闭这种情况,我治疗过这样一位患者:一位女性患者从小就尿床,从小尿到大,找个对象不敢结婚。她表现出什么症状呢?走路走得快一点,或说话大声一点,或咳嗽都会尿出来,走到哪里都要用毛巾垫着,吃了好多药都治不好。她还表现出典型的心悸、头晕,而且舌淡,舌苔是水滑的。我就想到了张仲景第条“或小便利”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前面她吃的药都是温阳补肾,却没有利水气,肾关一直不能闭合。所以,我就给她开了真武汤,结果吃完之后,很快就见效。
所以,证和候的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应该学习中医辨病、辨证、辨症三位一体的思维方法。病的标准体现疾病本质,有利于我们把握疾病全局。辨病论治体现治疗的全局性,可以指导治疗方向。证的标准体现疾病当前主要矛盾,确切反映病因、病性、病位、病势,辨证论治具有灵活性、针对性,体现治疗的阶段性,便于抓着主要矛盾。症的标准体现量化,反映疾病的缓急,辨症论治体现治疗的即时性,辨症论治应临床之急,当某一个症状严重到足以影响疔效,甚至影响患者生命的时候,就必须要加以解决,这就是辨症论治。
实际上,《伤寒论》早就建立了相关的标准,构筑“三辨一治”(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临床体系。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伤寒论》除了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这三篇以外,凡是涉及治疗的篇章,都以“辨某病脉证并治”命名,比方说“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都是既有病,又有证,又有脉,还包括了治。这个脉是什么呢?脉实际上就是症状。所以,《伤寒论》每一篇包含了辨病、辨脉、辨证、辨症、论治4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这就是“三辨一治”的立体思维方式。
我们看中医有没有诊断标准?有好些人说中医没有诊断标准,这说明你《伤寒》学得不好。《伤寒论》当中有六个提纲,六个提纲是什么,实际上就是疾病的诊断标准。我们来看一下《伤寒论》的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我们看一下这六条是什么?这六条是提纲,更是疾病诊断标准。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上面的提纲证,把疾病分为六大种类。
有人问,《伤寒论》讲的是什么?我认为,《伤寒论》讲的是疾病的共性,包含了内、外、妇、儿各科,而《金匮要略》讲的是疾病的个性。所以,咱们的医家老祖宗早就讲过“六经钤百病”。我在年出了一本书叫《肾脏病六经辨治》。除了肾脏病可以用六经辨证,在临床上,我们可以看到,任何疾病用六经辨证处理都是有效的。为什么?因为《伤寒论》讲的是共性的东西。
(三)《伤寒论》“六经辨证”步骤
那么只讲这六个病行不行呢?是不行的。在病的诊断标准下,又细分出很多“证”的诊断标准。讲到太阳病,太阳病是营卫失和的疾病,而第2条接着给你讲“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3条接着讲“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还有第6条讲“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些讲的是什么?是太阳病的表证。太阳病不但有表证,还有里证,不但有外感,还有很多杂病。张仲景根据具体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及体质等不同,制订了备自相应的诊断标准。由于时间关系,我这里就不展开来讲了,我们接着来看第二个问题。
二、《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结构简析
(一)太阳病
我们先来看太阳病。太阳病讲的是什么?“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反映了邪袭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和,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表的太阳病本质。所以,凡是见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不管你的病得了一天,还是得了一两年,凡是具有这样的脉证的,统统划归到太阳病里。
关于太阳病的框架,我刚才讲了一大纲、三小纲。我们只知道这些大纲、小纲行不行呢?还不行。比如,以桂枝汤为例,第12条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2条讲的是太阳中风,并且说用桂枝汤治疗。我们今天一谈到桂枝汤,就是太阳中风,一谈到太阳中风就是桂枝汤,这是完全错误的,桂枝汤和太阳中风两者不能等同。
首先,桂枝汤证并不都是太阳中风。以前,我专门谈到过桂枝汤在太阳病中的活用问题。怎么活用桂枝汤?在《伤寒论》里讲得很清楚了。譬如,“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里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是吧?这条就是说,得了伤寒,吃完麻*汤后,病已经好了,但是“复烦”。这个烦不是烦躁,是什么呢?是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又出现了,这时的证候和以前的一样不一样?证是一样的,但是同证异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有人讲这是复感外邪,有人讲这是余邪未尽。张仲景不管你这是什么情况,反正就是原来好了,现在又复发了,但是复发之后的症状要比以前的症状要轻很多,病邪在表,你要给他发汗,但你敢不敢用麻*汤呢?不敢用。你看病轻了,药就要轻。所以,桂枝汤在这里是治疗伤寒证的。伤寒什么证?伤寒轻证,对不对?
在太阴病篇里,张仲景讲“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好多人讲,这是太阴表证,这种说法对不对?错。太阴哪有表证?这是个什么病?实际上,张仲景讲得很清楚了,这个人有基础病。什么样的基础病?平时这个人就脾胃虚弱,表现为食少纳差、大便稀溏。症状重不重?不重,只不过就是个老胃病、老肠病,动不动就拉肚子,一天到晚大便稀,一天一到两次,不想吃东西,疲乏,这是不是个脾胃病?是!一个有脾胃病的患者,天气变凉了,衣服没有穿好,感冒了。对于这种情况,怎么治疗呢?张仲景给你讲:“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假如脉象不浮行不行?不行。脉象不浮是桂枝人参汤证。脉象浮,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这是个表证;第二,尽管还有太阴病,但是脾胃虚弱的程度不是太严重,还能奋起抗邪。综合这两点,就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那怎么发汗呢?有人说这是太阳中风,是吗?错,不是。实际上不管你是中风还是伤寒,不管你有汗还是无汗,只要患者有太阴的脾虚,都不当用麻*汤,所以说“可发汗,宜桂枝汤”。请注意,《伤寒论》里面证与方一一相对应的时候,通通都是用“主之”,如果证与方之间有了一定的游离,张仲景就用“宜”,意思是可以在原方基础上加减、调整用量。
我们讲太阳伤寒也可以用桂枝汤,有人就会问了,《伤寒论》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得予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那我们说桂枝汤可以治疗伤寒证的说法有没有问题呢?没有问题。我们理解原文不能教条。第16条讲的是什么呢?先说“桂枝本为解肌”,接下来讲到两个症状,第一个是脉浮紧,第二个是发热汗不出,就不能用桂枝汤。为什么?脉象浮而紧,一方面标志着这个患者感寒较重,另一方面脉浮紧说明患者正气不虚,再加上发热汗不出,就不能用桂枝汤。为什么?因为桂枝汤是轻汗之剂,吃完了病情必有变化。如果不是脉浮紧,那可不可以用桂枝汤呢?不是脉浮紧就可以用了。《伤寒论》里有十几条条文是讲这个问题的,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讲了。
接着看第53、54条,是用桂枝汤治疗杂病的汗出。在《金匮要略》里,桂枝汤用于治疗什么?妊娠呕吐。
上面我举了桂枝汤活用的好几个例子,这说明一个问题,桂枝汤证的范围要比太阳中风大得多,桂枝汤证不都是太阳中风。反过来,是不是太阳中风都用桂枝汤来治疗呢?也不是。
我在《中国医药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试论伤塞论太阳中风的阳热属性》。我认为在《伤寒论》里,太阳中风的很多表现就是温热病。所以,感受风寒的,可以用桂枝汤证,如第12条。感受温热的呢?有人讲,《伤寒论》里面重风寒、轻风热,这种说法对不对呢?不对的。我们看一下大青龙汤证。实际上,大青龙汤证本身是太阳中风的一种变证,原文讲得非常清楚,第38条说:“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我们再看一下药物的剂量,就更明白了。大青龙汤里,麻*用量是最多的,用了6两麻*。石膏用了多少?如鸡子大,用量很小,是让麻*由辛温变辛凉。再来看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汤里面,麻*用了三两,石膏用了半斤之多,显然里热已经开始盛了。再往下看,小柴胡汤是不是治疗发热的?白虎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是不是治疗温病的?
所以,一部《伤寒论》既讲了风寒,又讲温热。好多人讲《伤寒论》里没讲温热是错误的。
回过头来,我们再讨论一下太阳病。从古到今,一讲到太阳病,我们就认为太阳病是个表证,历代教材都是这样讲的。内科、妇科、外科、儿科都沿用了这种说法,殊不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为此,我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我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以前我在临床上见到太阳病,什么样的太阳病呢?就是原文第1条讲的,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再加上发热。为什么张仲景在提纲证没有把发热加进去呢?因为第3条讲了“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有一部分人开始是没有发热的,提纲证是诊断的金标准,如果把发热放到诊断标准里,那么遇到没有发热的患者,就会漏诊了。所以,张仲景的逻辑性是非常强的。
那么当我见到一个患者,表现为发热、恶寒、脉象浮,认为这是个太阳病,可是这是不是表证?这倒是难回答了。如果这是个表证,我们发汗,应当就会好。可是很多情况,我们用完汗法,不仅仅没有效,而且会越吃越严重。我们很少想到,是我们自己搞错了。
我再举个例子。有一年,我有个邻居的孩子找我看病。孩子13岁,女孩子,个子很高。她有什么表现呢?发热、怕泠、头痛、汗出,脉象浮数的。脉象浮数这点我给大家讲一下,把浮数脉定义为风热是错误的。《伤寒论》第52条云:“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汤。”这里脉浮而数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说白了,就是与发烧有关系。我们知道,体温每上升一度,脉搏相应增加10次,一个患者表现为麻*汤证也好、桂枝汤证也好,只要是发热的,脉象肯定是浮数的。那么从中医角度,这个数脉怎么解释呢?也很好解释。数脉是邪正双方斗争激烈的一种表现。所以,浮数脉本身并不代表风寒、风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回过头来讲这个孩子,有发热、恶风、汗出、脉浮而数,我判断是太阳中风,就用桂枝汤加减,吃完之后汗出一点,烧退一点,可是药力一过去,又发热了。我又给她再开了一剂,可还是没好,我就仔细问了她的父亲。这个孩子每个月都发烧两三次,然后就中药、西药一起上,后来也不知道是怎么好的。我就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就问孩子的月经来了没有,她父亲说没有。我说那要带她去妇科检查一下。她母亲听了很不高兴,说小孩子去妇科检查什么。结果一检查,发现这个小女孩的处女膜闭锁,月经来潮时,经血流不出来,就发烧了。这是外感吗?这是杂病。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譬如,《伤寒论》讲:“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这条是讲的什么?淋家,就是我们现在的泌尿系感染,尿频、尿急、尿痛,肾盂肾炎早期。这种情况有什么表现,发热、恶寒、身疼痛都有,那他的病因是什么?肯定不是外感,而是湿热结聚在下焦。湿热结聚在下焦,怎么解释发烧的问题呢?我们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说肺外合皮毛,所以很少有人想到其他脏腑和皮毛的联系。实际上,《内经》就讲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伤寒论》教材,也专门把这句话写在前面概述部分。从《内经》可以看出,膀胱也是外应皮毛的。这是有很多理论依据的,是古人长期大量观察而来的。我讲最直接的例子,人尿急,找不到厕所,很快就感觉鸡皮疙瘩起来啦,对不对?肯定对的。还有一个例子,我们的膀胱经在后背,天很冷的时候,在后背披个衣服,肯定不会感冒,但如果你包着肚子能不能预防感冒?肯定不行。所以,凡是邪阻膀胱的,由于“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所以照样有发热恶寒。
回过头来看刚才举的例子,湿热结聚在下焦,一方面在局部出现尿急、屎频、尿痛,另外一方面,他还出现发热、恶寒、头痛。他是不是表证?很显然不是。这是什么,是湿热结聚在下焦。治疗上就应该直接清利下焦湿热,湿热一去,水路畅达,尿频、尿急、尿痛消失,外面的发热、恶寒、怕冷也就好了。所以,这种证候肯定不是表证,而是属于里证的范畴。类似的情况,在《伤寒论》里面还有很多很多,由于时间问题,不给大家举那么多例子。张仲景专门写了一篇叫“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告诉你什么样情况不可以发汗。这个人有发汗的指征,发汗的指征是什么呢?就是有太阳病。这种太阳病,是不是表证呢?不是,而是里证,是杂病,处理上一定要注意。
我给大家讲了以后,大家就明白了,太阳病不都是表证,也不都是可以发汗的,以后遇到患者即使有发热、恶寒、头痛,也要根据前因后果,采取不一样的治疗措施。总而言之,对太阳病本身来讲,它既有表证也有里证,既有外感也有杂病。所以,处理太阳病一定要注意,千万千万不要一见太阳病就要发汗,是错误的。我们看一看整个“太阳病篇”是非常复杂的,里面真正的外感病只有三种,即中风、伤寒和温病,其他是不是太阳病?有一些是变证,有一些是杂病。我给大家讲完后,大家再回去读一读《伤寒》,你就发现有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认识,以前我们的认识都局限在教材里了。
理论要指导临床实践,如果没有这种理论,你很难去指导实践。我们现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以后见到太阳病,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不要一见到太阳中风,就去用桂枝汤。刚才已经和大家讲了,太阳中风既有风寒,也有风热,而且好多是风热证,这点我们应当注意。
(二)阳明病
我们接着来看一下阳明病。阳明病提纲证很简单,“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关于阳明病的提纲,从古到今的理解,也是错误的。为什么?你们可以看一下历代医家的注解,再看一下到目前为止的各种教材,一讲到阳明病,就说阳明多气多血,病人阳明,化燥化热成实。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是完全错误的。什么是胃?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伤寒论》里讲“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这里的胃就是指的肠。家是什么呢?家是一个族,所以,胃家包含了胃和肠,以及其所属的经络。实是指什么?《内经》里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那我们就知道了,阳明病是什么呢?胃和肠及其所属的经络里邪气盛实。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讲几点依据。第一,阳明病的提纲证很奇怪,是用病机来作为提纲证的。为什么?因为阳明病不但有热证,还有大量的寒证,寒证和热证的证候是相反的,所以张仲景没办法用一组症状来概括提纲证。
接着,张仲景讲:“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日: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这是高度概括的阳明燥热证。我不管你是有形邪实,还是无形邪热,都是这样表现的。我们先来看无形邪热内扰的,阳明病有3个方子:上宣、中清、下夺——邪气在上的,栀子豉汤;邪气在中焦的,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热结在下部的,用猪苓汤。另外一种情况,假如这个患者内有燥屎结聚,腑气不通,我们通常讲的阳明腑实,那张仲景用什么方呢?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麻子仁丸、蜜煎导方,也是一系列的方子。我们从《伤寒论》中就可以看到,无论是有形邪实,还是无形邪热,都会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无形邪热汗出得更厉害些,有形邪实也会汗出,《伤寒论》里面反复讲:手足濈然汗出者,转系阳明。也就是说,病转系阳明的标志是什么?手足濈然汗出。这在临床上不可忽视。
再接着看,“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非常清楚,这里讲的一个是阳明寒证,一个是阳明的热证。寒证是什么?“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对这个条文,有很多人都不理解。“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说的是一个什么证?这里就涉及中医孤症不立的问题。我们在临床上辨病辨证,孤症是不立的,因为单独一个症状我们很难去判断它的寒热虚实。那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就要看阴性症状。阴性症状非常重要,尤其在证候疑似的情况下,阴性症状的出现,往往对诊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譬如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看这条条文,这个患者白天烦躁不安,到了晚上就安静了,不烦躁了,可能有些医生看见患者安静了,不吵闹了,就会麻痹大意,以为患者没事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仲景为了提醒我们要注意,连续写了三个阴性疰状,“不呕,不渴,无表证”。不呕代表病没有在少阳,不渴代表不在阳明,无表证代表不在太阳,再往下看还有身无大热。这下就麻烦了,这是个什么情况?这是阳气暴脱了。阳气暴脱后出现什么情况呢?白天自然界的阳气比较旺,自然界的阳气和他自身的阳气相合,还能与邪抗争,所以白天会表现出烦躁;到了晚上,阴邪比较盛,阴盛阳衰,虚阳无助,所以就没有力量去抗邪,晚上反倒安静了。仲景讲了不呕、不渴、无表证三个阴性症状,我们就明白了患者昼日烦躁、夜而安静的原因。我在以前上学的时候,没有一个老师和我提到阴性症状的问题,通过临床实践以后,我认为阴性症状非常的重要。我们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一定要多和学生讲阴性症状。
那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看“食谷欲呕”是个什么病呢?这个患者吃了东西就想吐,我们从仲景用吴茱萸汤来治疗就可以知道,这个患者肯定舌质不红、口淡不渴。一看他舌质不红、口淡不渴,表示没有热证;吃了东西就想吐,那是胃虚,病在阳明;既然没有热证,那就是阳明寒证,仲景就开了吴茱萸汤给患者吃。我们接着来看后半句,很有意思。这个患者吃了吴茱萸汤后出现什么情况呢?“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什么意思?有一部分患者,判断正确了,吃了吴茱萸汤就好了;可有些患者没好。这是因为里面有胃热,但热象没有反映出来,吃了吴茱萸汤以后,胃热就更加剧了,仲景说这是“属上焦”。这里的上焦是指中热。这样分析以后,这条条文我们就明白了。
那么就有人讲了,既然张仲景点出了阳明病的寒证,为什么没人讲呢?这是因为很多人认为阳明寒证和太阴病很难区分,所以也就没法讲。都说热者阳明,寒者太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但只有后面半句是对的,阳明和太阴的区分点关键是在虚实上。对于寒证来讲,阳明实寒证,太阴虚寒证,太阴病的病程比较长,阳明实寒证病程比较短。阳明实寒证在北方比较多见,在南方也有。比方说,夏天比较热,吃了很多的生冷瓜果、冰淇淋之类的,突然腹中大痛,呕吐,下利,这是阳明中寒。虚不虚?不虚,很实的。再比方说,北方冬天,天气非常寒冷,每个人都戴口罩捂住鼻子和嘴巴,如果没有戴口罩,走在路上,吸了凉气,接着肚子痛,这就是阳明中寒。张仲景讲得很清楚,能食为中风,不能食为中寒。对于中焦的寒证,实的就是阳明,虚的才是太阴。这一点一定要清楚。
所以,不要一讲到阳明,就认为阳明是燥热实证,这是错误的,有很多阳明寒证。我们要注意,太阴寒证和阳明寒证在治疗上是不一样的,太阴寒证以补为主,阳明寒证以祛邪为主,散寒为主。
(三)少阳病
我们再聊一下少阳病。少阳病的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对于少阳病的提纲证,也有很多争议。少阳病的原文比较少,我在这里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少阳病的提纲证是正确的;第二个问题,半表半里是不存在的。
先讲第一个问题。我们看口苦、咽干、目眩,都是患者的自觉症状,以苦不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咽干不干,只有自己知道;头晕不晕,也是只有自己才知道。
有人就觉得因为这三个症状都是患者的自觉症状,在处理上就容易出问题,就认为应该结合第96条,把往来寒热、胸胁苦闷、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加上脉弦也都归到提纲证里。我们看看以前的教材,都说提纲证要结合第96条,并归纳为典型的少阳八证。这样结合,症状全倒是全了,但是会出现什么问题呢?我在前面提到,提纲证是什么?提纲证是诊断标准。假设认为这八个症状才是完整的提纲证,那么就算我们当一辈子医生,也很少遇到一个患者身上会同时出现这八个症状,是不是?既然这八个症状没有同时出现,医生就没办法诊断,没办法诊断那后边的治疗就无从谈起。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这三个症状是客观存在的,把它称为少阳病的提纲证也是非常准确的。
那少阳病的提纲证反映了什么样的本质特点呢?这就牵涉到了第二个问题,就是直到今天,依然很流行的半表半里问题。半表半里存不存在呢?是不存在的。为什么我这样讲?因为表和里是个相对的概念。一半表一半里在哪里?你说少阳病的特点就是一半表,一半里,这是不对的。少阳病是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这叫作兼夹证,你看是不是?又有人说少阳病的特点是不表不里,那不表不里是在哪里呢?因为表和里是个相对的概念,那就没办法找到不表不里的位置。所以,这样的说法是有问题的。这种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来的,是成无己在注解第条时提出的。第条提到了一个词“阳微结”,是什么意思呢?是指阳邪微结。阳邪微结出现的两个症状值得大家注意,第一是大便比较干,第二是头汗出。张仲景给你讲,“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阴不得有汗”。仲景这里是讲什么?这是仲景让你要把上面的头汗出和下面的大便干结结合起来看,半在里指的是大便干,半在外指的是头汗出,我们在临床上根据这两个症状,就可以判断他是阳微结了。那怎么治疗呢?仲景说可以用小柴胡汤来治疗,或者通一下大便就行了。成无己在注解这一条的时候,就说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半表半里证。实际上成无己讲的半表半里和今天我们讲的半表半里还不太一样,是我们今天把半表半里这个概念不断引申出来,引申之后,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造成了中医的混乱。半表半里在哪?找不到位置。有人就反问,那少阳病的病位在哪里?张仲景写得很清楚,第97条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说得非常清楚。仲景告诉你呕吐、告诉你默默不欲饮食的原因是什么,是“邪高痛下”。邪在哪里?邪结于胁下,在肝胆。邪气的性质是什么?我们再看,口苦、咽干、目眩都是热证。
在临床上,我们可以把少阳病和阳明病比较一下。少阳病和阳明病都是热证,热轻的是少阳证;阳明证不但有热,还容易化燥成实,程度比较严重。
讲到这里我们还要注意另外一个问题。咱们讲到少阳病的热型是往来寒热。假如这个患者有往来寒热,你用小柴胡汤,肯定可以。但是小柴胡汤是不是只治疗往来寒热呀?那就局限了。《伤寒论》第条讲:“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讲的是什么问题?这讲的是小柴胡汤临床运用。首先,这个患者发热,但是还有什么表现呢?有可能表现为发热恶寒,也有可能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用小柴胡汤来治疗。所以,小柴胡汤治疗热证的效果是很好的。
有人讲中医不治急症,只治慢性病,对不对?错。有个记者来采访我,就问到我这个问题。医院(福建医院)血液科请我去会诊,我就让记者跟着我去看。我到了急诊科就问:“这是个什么病?”急诊科医生回答:“白血病。患者现在发烧,烧了很久了,有两个星期了,已烧到39-40°C,烧起来的时候患者身上就会起鸡皮疙瘩。另外,这个患者是壮热,手摸上去很烫很烫。”这是个什么证呢?柴胡白虎证。我告诉医生:“等药熬好了以后,从今天到明天早上喝一剂,明天早上无论发不发烧,你都给我打个电话。”到了第二天早上8点,医生给我打来了电话,我问烧退了没有?他说退了。我就打电话给那个记者,让他来看看患者是不是烧退了,看看中医能不能治疗急症。
这里,我提出了一个《伤寒论》的中介证,什么叫中介证?当疾病由一经传到另一经,由一证传到另一个证的时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个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出来的证候特点就是中介证。我们要抓这个过程,分析它的用药,你就会活用经方。《伤寒论》里讲,有表证,就可以用柴胡桂枝汤,如果发烧、壮热,你还可以合上白虎汤,三阳同治。《伤寒论》虽然没有给你讲,但是我们也可以知道,少阳与阳明合病不仅仅是有形邪实,也可能是无形邪热。对于无形邪热,用小柴胡汤合白虎汤,效果很好。那么,对于有形邪热呢?就可以用大柴胡汤。有很多人讲,大柴胡汤治疗不大便,对不对呢?错。有人讲阳明腑实证不是都不大便么?不是的,要分情况来看。第一种情况,确实是不大便。第二种情况,有大便,但有困难,只能拉一点点。《伤寒论》反复给你讲大便难、谵语者,有燥屎也。第三种情况,大便是通的,但乍难乍易,并且“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平卧者,有燥屎也”。可见,《伤寒论》燥屎的概念,是一个病理的概念。“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平卧者”,这是一个什么情况?很多人都搞不清这个问题。我以前在外科,在手术室的时候,就一下子发现了这个问题,不完全性肠梗阻。大便有通的时候、有不通的时候,肚子胀得不得了。这种情况,肯定是内有燥屎,用大承气汤一通就可以了。那么大柴胡汤证呢?也是一样道理。说大柴胡汤治疗不大便,是错的。原文是怎么讲的?“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下利是什么原因呢?有好多人不理解,也有人说是热结旁流,也有人不认可。我们要注意,大柴胡汤是个少阳与阳明合病,少阳表现在“心下急,郁郁微烦”,心下急指的是什么?心下急迫疼痛。那么,阳明表现在哪呢?表现在结上。结是个病理概念,不都是结滞,也可以是气结。一旦出现气结,中医讲不通则痛,心下急的症状就表现出来了,非常像胆囊疾患、胰腺疾患。患者痛得不得了,呕吐,下利。疼痛是因为阳明邪结所造成的,呕吐下利是由疼痛引起的,中医讲痛则气乱,痛得非常厉害的时候,气机就乱了,气机一乱,阴阳反作,就会上吐下泻。吴又呵就讲到这个问题,他说:“下法不拘于燥屎。”虽然吴又可还没有认识到仲景说的燥屎是一种病理的概念,但他这种说法本身是一种进步。我们今天再看,假如一个患者没有出现大便难,敢不敢用大柴胡汤呢?也敢用。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呕吐下利、疼痛厉害怎么办?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一边通大便,大便一通,就不疼了,呕吐下利也就止住了。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少阳病和小柴胡汤证是不是一回事?有的人一讲到少阳病就是小柴胡汤证,一说到小柴胡汤证就是少阳病。这种说法是错的。为什么错呢?这两个不是等同的概念。我先讲讲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除了可以治疗少阳病之外,还可以治疗阳明病。“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这里讲的是阳明病。小柴胡汤还可以治疗什么?治疗热入血室。热入血室不是少阳病吗?不是。除此以外,小柴胡汤还可以治疗很多证候,小柴胡汤证的适用范围是比少阳病范围要广的,少阳病本身也不全都适用小柴胡汤的。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我们临床上假如见到一个患者,耳和眼都发炎了,丽只耳朵突然听不见,两只眼睛红红的,口干,口苦,小柴胡汤可不可以用?不可以。因为小柴胡汤有人参、炙甘草,有理中汤的一半在里面,有扶正的作用。假如这个患者一开始一派热象,你用小柴胡肯定不行,这难道不会有助邪之弊吗?所以,小柴胡汤证和少阳病不是同一概念。
所以,对于少阳病来说,我们要注意三点。第一,少阳病的提纲证是准确的;第二,半表半里证是不存在的;第三,小柴胡汤证和少阳病是两种概念,他们虽然有交叉但不等同,不能一见到少阳病就用小柴胡汤,不能一说小柴胡汤就是少阳病,两者要分开来,以便于我们在临床上准确地诊断疾病。当来了一个患者,口苦、咽干、目眩,你就给他开小柴胡汤,行不行呢?可能行,可能不行。假如这个患者有一定的虚象,是可以的;但假如这个患者是少阳中风,热邪直犯少阳,我们就不能用了。我们要注意到这个问题。
(四)太阴病
我们接着往下看,前面讲的太阳、阳明、少阳,都是阳病,属于实证,治疗上以祛邪为主。另外,还有三阴病,我们先来看太阴病。
太阴病提纲,第条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病祭文也很少。太阴病怎么治呢?“自利不渴,属太阴”。张仲景很了不起,下利口渴和下利口不渴,程度是不一样的。自利不渴程度比较轻,而自利而渴,小便色白,是少阴病,程度比较重。这对临床有什么意义呢?很重要!下利口不渴,说明循环血量还够,不会休克。下利,口渴比较严重的,说明循环血量已经不够了,很可能就要休克,阳气马上就要暴脱了。所以说,“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这条条文争议很多,争议来争议去一直没有统一的意见。有很多人说要把四肢逆冷、下利清谷加进去。错啦!这条原文非常具有前瞻性。讲的是什么问题?张仲景非常了不起。比如说夏秋季节,得了急性胃肠炎,上吐下利,有可能出现阳随利脱,你要是发现患者脉搏变沉了,你就要急温之,马上要想到接着可能会出现脾肾阳衰。从今天来讲,一看脉搏转沉,血压开始下降,那就可能马上要休克了,要早诊断、早治疗。所以,张仲景讲得非常清楚,自利而渴是少阴,自利不渴是太阴。太阴病,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因为太阴病多是局限性的太阴阳虚寒湿证,在治疗上就应当温中散寒,健脾除湿,这是基本原则。
反过来,对于一个寒湿中阻证,它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上可以呕吐,下可以下利,外可以发*,还可能水肿。治疗就要在基本原则上,根据患者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就采取什么样的加减法。所以,“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这条条文尽管很短,但是体现了张仲景的智慧,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给我们诊断治疗这类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对于局限的中焦的脾虚寒湿证,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我想给大家介绍另一个问题,就是太阴的脾阴不足证。我在20世纪90年代《甘肃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就是谈的张仲景治疗脾阴不足证的问题。我们中医界,谈到脾虚,谈到的多是脾阳虚、脾气虚,很少有人谈脾阴虚。那么我在这里就给大家讲一讲脾阴虚证。《伤寒论》里有没有脾阴虚证呢?有。“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汤主之”。这条条文的争议非常多。首先,这是一个太阴病,脾主大腹,现在因为脾阴不足,脾络拘急,所以就腹痛,就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芍药是个很好的滋养脾阴的药,张仲景用了六两之多。如果在脾阴不足,脾络拘急的情况下,进一步出现脾气不运了,就表现为大实痛,怎么办?用大*。用大*一两,轻轻一拨就下去了。类似的问题,在《伤寒论》里还有很多。再比如讲小建中汤,今天我们都望文生义,认为小建中汤是建立中气的,但我们看看有哪一味药是建立中气的呢?小建中汤是在桂枝加芍药的基础上加饴糖而成的,芍药用了六两,饴糖就是麦芽糖,可以滋阴。我们再看看《伤寒论》的条文就更清楚了。“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在《金匮要略》里面,小建中汤用在哪里?用在虚劳。“虚劳里急……手足烦热……小建中汤主之”。所以,小建中汤是治疗脾阴虚证的。接着看麻子仁丸证,“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证也是脾阴虚证。类似的非常多。
总而言之我们要注意,对太阴病来讲,不能一提到太阴就想到脾阳虚、脾气虚,还有另一面,就是脾阴不足证。脾阴不足证的临床表现和胃阴不足证是显然不同的,胃阴不足证是阴虚偏有热,脾阴虚相对来说偏寒。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给大家细讲了。
(五)少阴病
我们再看少阴病,“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关于这个条文,历代医家虽然都承认是少阴病提纲,但是是寒化证提纲,还是热化证提纲呢?就有了争议。
那么,最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呢?在断句上,要注意。我们把脉微细,微和细之间加个顿号,这条条文解析就非常清楚了。我们看什么是微脉?极细极软但若有若无。微脉主什么?阳虚之后,鼓动无力。什么是细脉呢?细脉是如丝如线,应指明显。细脉主什么?阴气亏虚,脉道不充。微脉和细脉两者刚好相反,历代医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绞尽脑汁。我刚讲了微脉是代表阳虚的,细脉是代表阴虚的,但欲寐呢?是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精神恍惚。寒化证会不会出现但欲寐呢?会。对于寒化证来说,但欲寐是比较轻的症状,接下来会表现出神志不清,甚至神昏。那么热化证会不会出现但欲寐呢?也是会的。少阴热化证,主要讲的是不寐,“心中烦,不得卧,*连阿胶汤主之”。现在失眠的患者很多,大家都知道失眠的患者彻夜难眠,也会表现出精神恍惚。
讲到这里,我就想到了我们中医治疗的一堂思路。中医经常讲异病同治、同病异治,这基础是什么?同证同治,对不对?错了。有同证异治,也有异证同治。我先来讲一下异证同治,*连阿胶汤。*连阿胶汤在《伤寒论》里治什么的呢?心中烦,不得卧寐。心肾不交,心火旺于上,肾水亏于下,所以用*连阿胶汤壮水之主以治阳光,交通心肾。这首方在临床上运用范围很广,我举个例子。在我们福州这个地方,妇女坐月子每天吃两只鸡,喝很多*酒,结果很多妇女都会出现痢疾。这是一种湿热痢,治疗篱要清利湿热,但是产妇又气血亏虚,怎么办?那就补气血和清利湿热一起,用*连阿胶汤效果非常好。这里用*连阿胶汤是治疗气血不足,湿热结聚在肠。这是异证同治。在临床上,*连阿胶汤还可以治疗很多证。红眼病,肝火比较旺,眼睛红,心烦,口干口苦,心慌心跳,这是肝血不足,肝火旺,用*连阿胶汤效果非常好。心火上炎的口腔溃疡,也可以用*连阿胶汤。如果这个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好长时间,有一两年,一看他口腔溃疡周边是红的,疼痛,口干口苦,心慌失眠,这是心阴不足,心火上炎,用*连阿胶汤非常好。其他还有很多的例子,我就不举了。我们看一下这几个例子的证一样吗?不一样。这就反映了异证同治。反过来,同证一定同治吗?也不是。我一开始就给大家讲了这个问题,证和候非常复杂,有同证同候的,同证异候的,同证反候的。我重点讲一讲同证异候的。同证,但是疾病的整体、病位、病情是不一样的。同是一个脾肾阳虚证,对于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一样吗?不一样,药也不一样。同是一个太阳中风证,有桂枝汤证,还有大青龙汤证。所以,同证异治,也是常见的。
我碰到好多学中医的,学着学着,思维僵化了。我一开始上课就讲到这个问题,真正的中医是具有中医思维的这么一部分人。医院,很多的中医教授、中医主任医师,干的却是西医的事情,我不评价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因为中医和西医是两套理论体系。但是,如果你在西医理论指导下开方用药,那肯定是不行的。讲到这,我还要讲到中西医结合的问题。什么叫中西医结合?咱们搞几十年啦,中西医结合的定义是什么?内涵是什么?外延是什么?它的理论是什么?治疗方法什么?我看是个谜。可是这个学科出了教授,出了主任医师、圭治医师、博士研究生。连博士研究生都培养了,证明这个学科应当很成熟了,可是这个学科的成果是什么?这值得我们深思。
上面的问题先讲到这里,回过头来继续讲少阴病。少阴的寒化证,包括了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白通汤证、真武汤证、附子汤证及桃花汤证等。少阴热化证,则多表现为肾水亏虚、心火上炎、心肾不交。另外,少阴病还有一个三急下证。少阴三急下证的来源非常复杂,绝大部分是阴水亏虚,无水行舟,因虚致实,但也有一部分是阳明下之过急,内传少阴,还有一小部分是从少阴寒化发展而来。我们乍一听,感觉这样讲似乎是矛盾的。我以前也不懂,但有一次我去陕西,遇到有个妇女带着孩子去旅游,天气很热,路边摊上有很多冰糕之类的东西,那个小孩不停地吃,吃完之后就开始上吐下泻。医院,一到护士站,量血压时就出现了休克,赶紧进行抢救。结果抢救了一夜,血压还是上不来,第二天早上就请我老师去会诊。这个孩子表现为四肢逆冷、下利清谷,很典型的少阴寒化证,就给他开了四逆汤。然后告诉孩子的妈妈,因为小孩病重,所以半小时喝1次。他妈妈就每半小时给孩子灌一次药,不断不断地灌,到晚上血压就逐渐升起来了。到了第三天,这小孩又不怎么好了,开始发烧,一直烧,退不下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又请我老师去会诊。我老师看了之后,发现孩子手足濈然汗出,肚子比较胀,我的老师就问:“大便了没有?”“没有,入院以来,三天没有大便。”这个病就由少阴寒化证转到急下证来了。怎么转的呢?一问孩子的妈妈才知道,孩子的妈妈到现在为止,还是半小时给孩子喝一次四逆汤,吃过火了。所以临床上,什么样的情况都会发生。那么,怎么给他治疗呢?本来遇到这种情况,应当用大承气汤,可是考虑到是从少阴寒化证转变而来的,就开了调胃承气汤。并且嘱咐孩子的妈妈,药还是半小时喂1次,但大便一通就要停药。后来,大便一通,孩子的烧就退下来了。所以说,我们中医非常的棒。
前段时间,我还看了一个中风患者。这个患者在我们学校附院ICU住院,一直昏迷,治疗了很长时间都不行,就叫我去会诊。我发现这个患者肚子比较胀,舌苔焦黑,就给他开了承气汤,还开了人参*芪汤,我让两个方子交替喝,先喝承气汤,再喝人参*芪汤。12天后,这个患者大便通了,也就醒过来了。ICU的主任就问我,怎么灌肠不行呢?我就说中医的下法和西医的灌肠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所以说,我们的老祖宗非常棒,我们的中医理论非常棒,只要把中医理论掌握好了,中药用得好,效果就会非常好。有些人说,给患者开了中药也没效,没效只是因为你自己没学好,没有中医思维了。所以,强化我们的中医思维,这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学好学精。
(六)厥阴病
接着我们讲到厥阴病。以前,厥阴病这一篇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一直到了清末民初,陆渊雷提出一个观点,他说厥阴病是杂抄的,因为在厥阴病篇里,真正讲厥阴病的条文比较少。他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么一个观点突然发酵了,几乎全国所有的杂志都参与了这一场争论,可是争论来争论去,也争论不出什么来。但是我们应当明确,厥阴是什么?到底存不存在?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我们中医理论的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周易》里面只有老少的概念——老阴少阴、老阳少阳,把阴阳一分为二,并不是一分为三的。那么一分为二行不行呢?这是不科学的。给大家举个例子,上为阳,下为阴,那么中间一段是阴还是阳呢?昼为阳,夜为阴,那么早上太阳没出来和下午太阳没落山的这段时间,是阴还是阳呢?不好定。所以,在一分为二的前提下,再一分为三,就比较科学了,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了。在《内经中,就讲了两阳台明谓之阳明,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所以,阻明和厥阴是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再加进来,变成三阴三阳。
那么厥阴是什么呢?根据阴阳学说,物极必反,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厥阴病,是疾病的极期。在厥阴病篇里面,可以看见很多极寒证,寒证非常的厉害,而表现出里寒外热证。另外还有很多极热证。我们常讲,张仲景治病非誊注重固护胃气,但你们想想白头翁汤证,有没有一味扶正的药?没有,这是厥阴病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厥阴病已经到了疾病的极期,现在对于一个极热证,就直接用白头翁汤,如果加了扶正的药,反而有碍祛邪了。那厥阴病既有极寒证,又有极热证,我们用极寒证和极热证作为厥阴病的提纲行不行呢?不行。因为厥阴病的极寒证,很难与少阴病的寒化证区分开来,它们很相似,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厥阴病的极热证,又很难与阳明病韵燥实热证区分并。唯一能反映厥阴病特点的,就是寒热的相互转化,极热的时候转寒,极寒的时候转热。厥阴病作势独立的一篇,必然有区别于其他篇章的特点。
下面,我们来看厥阴病的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鱿,下之利不止”。这提纲证讲了什么呢?讲的就是寒热错杂的证候,乌梅丸证最典型。
大家一直都认为乌梅丸证的主症就是蛔厥,乌梅丸就是驱蛔剂,这是错误的。乌梅丸证的主症是什么呢?是提纲证。而蛔厥证只是乌梅丸可以治疗的其中一个病证之一。假如张仲景不告诉我们乌梅丸可以治疗蛔虫,估计大家都要摸索很长时间。《伤寒论》的一大特点,就是知变达常、常论常法,张仲景认为称知道了,所以就不讲了,讲的都是你不知道的东西。在年前,一个人突然肚子疼得要死,估计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因为肚子里有蛔虫。所以,张仲景专门把乌梅丸可以治疗蛔厥写进去。张仲景还说,乌梅丸可以治疗久痢。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经常用乌梅丸治疗痢疾,效果非常好。但正是因为效果太好了,所以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因为现在直肠癌的患者太多了,早期都表现为痢疾腹痛,假如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给患者开乌梅丸,吃了当时症状是缓解了,可是等过几天再过来的时候,就很麻烦了。所以,当临床上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在给患者开乌梅丸的同时,一定要让患者去做进一步的检查,千万不要误诊。
接着我要谈一个问题,就是肝阳虚的问题。提到肝脏,肝的虚证大家都会想到肝血虚、肝阴虚。“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之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之所以泻肾”。这句话把肝肾同源说得非常棒,但是这句话也把中医的理论研究引入了歧途。实际在临床上,肝阳虚比比皆是。先来讲当归四逆汤证,我们都知道可以治疗血虚寒凝,但为什么寒凝呢?没有讲。《伤寒论》里面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要注意和少阴寒化证的描述完全不一样。少阴寒化证里面的描述是“脉微欲绝,手足厥冷”。在厥阴病篇,仲景是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无论是当归四逆汤证也好,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也好,都是典型的肝阳虚证。为什么脉细呢?因为肝脏是体阴而用阳的,肝血不足,肝用失常。那怎么处理呢?就用当归四逆汤,一边养血,一边通肝阳、温肝阳。如果内有久寒,张仲景就加了吴茱萸、生姜,很显然和治疗少阴寒化证用附子、干姜就不一样了。我们再来看一下厥阴病篇里面的其他肝阳虚证,如吴茱萸汤证,“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肝阳虚,生内寒,颠顶疼焉.吐涎沫,用吴茱萸汤温肝寒。
所以,到了厥阴既有脾肾阳虚证的进一步发展,又有阴证转阳、阳证转阴、寒证化热、热证生寒等,各种寒热虚实错杂证,更有肝阳虚证。在临床上,我们确实是要注意肝阳虚证的问题。我在《国医论坛》这本杂志上,就发表过一篇“张仲景肝阳虚辨治思路”的文章。肝阳虚证与少阴病篇的脾肾阳虚证,无论是从病证特点上,还是从治法上,还是从方药上,都是不一样的。肝阳虚证是独立于脾肾阳虚证之外的一种独立的病。所以,在临床上遇到了厥阴病,遇到了肝阳虚证,一定要特别的注意。
最后,还想给大家讲一点,准确地认识《伤寒论》原文的内涵非常重要:假设临床上来了个患者,肚子疼,没有热,不是阳明,没有明显的寒证,不是阳气虚,只是一个脾阴虚证,那一处理就好了。如果你辨别不出是什么证,以为是脾气虚,就调理脾气,开些补气药、行气药,坏了,那就会造成疑难病,导致肚子疼很多年都不好。我前不久遇到一个患者,是一个部队的首长,他肚子疼,吃一口东西就疼,疼了20多年了,去医院做了很多检查都查不出来是什么原因。这是一个什么证?脾阴虚证。因为他没有明显的怕冷,没有明显的大便稀溏,也没有明显的燥热证。不是阳明,也不是太阴脾气虚,那就是脾阴虚证,我就给他开了桂枝加芍药汤,效果很好,吃完药一个星期,肚子就不疼了,就可以正常吃东西了。所以,这本来是一个常证,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它是脾阴虚证,那么就把这个病变成了疑难病。张仲景著作里的很多原文都是符合临床实际的,我们准确理解了条文,那么在临床上就会发现张仲景是非常厉害的。《伤寒论》的条文,几乎都是从临床上总结出来的,所以在临床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原方原证。我们要准确理解,要熟悉《伤寒论》,最好还要背诵《伤寒论》。如果你对《伤寒论》条文非常熟悉,那来了一个患者,你就能一下子对应上相应的条文。凡是遇到的病证与原文一致的,那就照用无疑,肯定是有效的。
由于时间关系,我今天就讲到这里。由于本人学识有限,所以在和大家讨论的过程中,可能有很多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摘自《名师经方讲录》第八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p62-84)
推荐:银杏学会中医之旅(分类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推荐阅读↓上下滑动翻看↓
推荐阅读...
*《伤寒杂病论》——一部伟大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
*郝万山讲《伤寒论》视频(1-10)
*郝万山讲《伤寒论》视频(1-10)
*郝万山讲《伤寒论》视频(21-30)
*郝万山讲《伤寒论》视频(31-40)
*郝万山讲《伤寒论》视频(41-50)
*郝万山讲《伤寒论》视频(51-60)
*郝万山讲《伤寒论》视频(41-50)
*《伤寒论》倪海厦注(一)
*《伤寒论》倪海厦注(二)
*《伤寒论》倪海厦注(三)
*《伤寒论》倪海厦注(四)
*《伤寒论》倪海厦注(五)
*《伤寒论》倪海厦注(六)
*《伤寒论》倪海厦注(七)
*姚荷生:伤寒论六经疾病分类
*田合禄先生谈五运六气与《伤寒论》的关系
*伤寒论创作的理论体系是五运六气理论
*初级者学习《伤寒论》笔记
*《伤寒论》条之外的论治(原文收藏)
*伤寒杂病论列举总结
*《伤寒论》的养生思想
*六经阴阳比例和用药规律(伤寒论方剂规律新解)
*东汉张仲景药方配伍
*阴阳六经辨证百病精髓论
*伤寒至简:经方六纲病位病机
**元御伤寒学术思想浅析
*吴门医述之伤寒概论
*伤寒方术解病发于阳之意
*伤寒钤法正名
*伤寒钤法正名续
*伤寒钤法正名又续
*《伤寒说意》之传经解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六经传变
*初学入门另辟蹊径:这样学习六经辨证论治以及经方选择
*六经辨证,六经传变
*何绍奇:我对仲景“六经”实质与传经的看法
*六经的价值论理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普世价值
*六经之“门”喻
*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一
*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二
*六经阴阳(精气血津液)辩证三
*六经阴阳辩证
*中医必读《六经藏象系统》
*古中医入门第二讲——六经阴阳辨证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