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少腹痛,是指脐以下连及左右两侧腹部疼痛的病症,多与肝经病变有关。本症的发生多因外感寒邪,阻滞肝脉,或情志失调,肝郁气结,或湿热蕴结,或素体虚寒导致脉络淤阻,经脉不通所致。
在古典医籍中,本症多与小腹痛混为一谈,常散见于“腹痛”篇目之下。《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所说的少腹痛,实指小腹部疼痛。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疾病急慢性肠炎、肝炎、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慢性阑尾炎等疾病。
常见病因及症状
(l)寒凝肝脉:少腹疼痛,痛引睾丸,坠胀剧痛,或阴囊收缩,遇寒加重,得热稍舒,常见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2)下焦虚寒:少腹疼痛,痛势绵绵,常以左侧少腹疼痛为甚,面色咣白,倦怠乏力,形寒畏冷,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弦迟。
(3)肝气郁结:少腹疼痛,气滞不舒,痛引阴睾,其痛时缓时急,时作时止,每因情志激动或过劳而发,两胁胀痛,脚闷太息,腹痛泄泻,急躁易怒等症,舌苔薄白,脉弦或沉。
(4)大肠湿热:少腹疼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口渴欲饮,舌红苔腻微*,脉滑数。
病情分析与鉴别
(l)寒凝肝脉少腹痛与下焦虚寒少腹痛:二者均属寒证,寒凝肝脉少腹痛,肝之经脉络阴器抵少腹,故其特点是少腹疼痛牵引皋丸,下焦虚寒少腹痛,其疼痛不伴有睾丸疼痛,而是兼面色咣白,倦怠乏力,形寒畏冷,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弦迟等症。
(2)肝气郁结少腹痛与寒凝肝脉少腹痛:二者病位均在肝经,且均为实邪所犯,故其疼痛均可牵引睾丸,疼痛较剧。不同点为,前者为气滞,故疼痛时缓,每因情志激动而发,多兼见两胁胀痛,胸闷太息等肝气郁滞症状;后者为寒邪所犯,故疼痛得热稍缓,伴有面白肢冷,畏寒蜷缩,舌苔白滑,脉沉迟等寒症。
(3)大肠湿热少腹痛:少腹疼痛,按之尤甚,可有下痢脓血或名为厥阴下利,其病势较急,疼痛较剧,兼见小便短赤,舌苔*腻,脉滑而数等湿热症状。
少腹痛、脐腹痛与小腹痛等皆属于腹痛范围,因其疼痛发生的其体那位不同,症状名称各异:痛于脐下两侧者,称为少腹痛;痛于脐周者,称为脐腹痛;痛处在脐下者,称为小腹痛。妇人腹痛与胎、产、经、带有关者,请参见妇科相关内容。
艾灸取穴指寸取穴法:由本人或与本人指节宽度差不多的施灸者为宜艾灸前注意:
建议一:点开查看艾灸注意事项
建议二:点开查看艾灸常见反应
案例
(1)许凯声竹圈盐灸治疗腹痛例
用竹圈盐灸熨灸以神阙为中心至脐周范围的天枢、中脘、关元等穴,顺时针移动竹圈,熨灸至腹部皮肤潮红,温热透至腹腔为佳。治疗妇科疾病以关元为中心灸下腹部诸穴位,来回熨灸使下腹部产生温热感为宜。每日1次,3~7次为1个疗程。治疗腹痛例,总有效率为95.2%。
(2 林红灸法在痛证中案
患者,男,26岁。素体健壮,昨夜露宿(夏天)感寒,今晨出现腹痛,以脐周为甚,无下痢,无发热,痛剧时坐立不安。当即艾灸神阙穴,灸如绿豆,灸至10壮,腹痛开始减轻;灸至15壮,腹中肠鸣,并有矢气;灸至20壮,腹痛停止,感到腹中饥饿,要求进食,即停。
按:古云“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患者因感寒,致阳气被遏,气滞血瘀,气血无法正常运行,阻塞不通,不通则痛,故出现腹痛不已,类似现代医学的肠痉挛。而艾性至热,可温通十二经络,故痛证由感寒而引起的,用灸法治疗效果颇佳。
艾灸体会
艾灸治疗本症疗效好,见效快,但对于急症、重症患者,如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恢复期再配合艾灸疗法。本症的预防与调摄是注意饮食,适寒温,调情志。寒痛者要注意保温,虚痛者宜进食易消化食物,湿热者忌食肥甘厚味和醇酒辛辣,气滞者要保持心情舒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